自从疫情爆发、学校推迟开学后,大家宅家里的日子,加上之前的假期,已经将近20多天。每天吃喝拉撒睡、看新闻、不出家门的生活,让我们从最初的期待、享受假期生活,到现在的焦虑、恐慌,无序感带来内心的不安,夹杂复杂情绪的失控感,现在连手机上网都无聊之后……该怎么办?
其实,不是我们耐不住寂寞,而是我们的大脑不甘平凡。
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人在1954年进行的“感觉剥夺”实验,堪称经典。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,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,远高于每小时50美分的平均水平,所以很多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实验。所有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,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、手套,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。时间尽可能长(见下图)。开始阶段,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,或者考虑论文。然而很少有被试能待上48小时,在实验阶段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病理心理现象,如注意力不集中、反应迟钝,甚至还出现了幻觉现象(白日做梦)。- 多理性看待疫情发展情况,相信科学防控的力量。疫情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,短期内逐渐上升的数字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担心,但相信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各项科学措施是有效的,只是任何疫病的消除都需要一个过程。此时,我们可以做的是:l 从官方渠道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,以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,不听信谣言;
l 关注权威平台发布的消息,不道听途说,也不随意传播不切实的资讯;
l听从专家的建议,做好卫生和防护,相信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。
- 多正向思考。当我们担心自己和家人将会受到感染,而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时,我们可以这样想:l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,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; l我也可以提醒我的亲人,保持个人和居家卫生; l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,让自己有开心的时间。
- 多运动、关注身边美好事物。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发生,如舒适安全的居家环境及亲友的良好关系。在这个相对漫长一点的假期中,往往能发现自己最本质和纯粹的需要,以及自己最关注、在意的人和事。在今后多投注精力,用心去经营亲情、友情和学业,相信会创造更多美好。
-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。关注官方信息,如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。少看各种微信群、朋友圈流通的未经证实的谣言、负面新闻。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。
- 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/工作节奏。保持生活、学习、工作节奏,其实就是我们在做事情,一旦做事情了,那么接触那些杂乱无章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少了。简单一句话:该干嘛就干嘛!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芳华悦读
点击展开全文
评论